「加入勞動合作社對我們幫助真的很大,所以我叫兩個兒子和姪子跟我一起做,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業,雖然現在對社務還不是很熟悉,但我兒子了解後會回過頭來教我。 」阿珍充滿感性地說。
今年52歲的阿珍,住在花蓮新城,她是花蓮縣芥菜種會社區服務勞動合作社創社社員之一,2019年加入合作社前,她做過二至三年的居家照顧服務員,算是有經驗的社員,談起和芥菜種會的淵緣,會知道芥菜種會是因為她妹妹的孩子是認養童,她也是專管員的親戚,聽說芥菜種會要開辦照顧服務相關的合作社後,便辭去公司職務參與創社的教育訓練課程,她因為過去的工作經驗及人脈,非常擅長開案,對照顧案家也很有一套。
去年阿珍是整個芥菜種會社區服務勞動合作社收入最高的社員,年薪達90多萬,一年服務1435小時,1個月平均收入可達七至八萬,她居服員的工作做起來得心應手,便邀請32歲的大兒子辭去台北的工作,並找來39歲的姪子一同加入合作社,去年大兒子才加入合作社勞動195小時,收入就達到13萬。因為有些案家指明希望有男性居服員照顧家裡的長輩。可惜阿珍的小兒子因為疫情關係,目前尚未取得90小時的照服員時數,無法取得結業證書,暫時沒辦法和媽媽、哥哥一同加入合作社。
阿珍加入合作社前的年薪約50至60萬,她很慶幸自己選擇合作社,工作所得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因為合作社的社員就是股東,也就是老板,收入可以依照付出的勞動力來分配,不像以前在公司上班時,是看老板心情決定給多少。阿珍很珍惜當社員的機會,常透過大兒子和姪子的解說來了解社務,知道社內教育訓練的規劃、以及要如何回應政府的評鑑需求等。最近合作社要搬家,她也積極投入幫忙尋找新的社址。合作社是代收轉付機制,跟案家收取多少費用,都是直接轉交給付出勞動的社員,因此不需要付營業稅,但仍有固定的開支,比方說合作社聘用2.5個人力的行政人員,相關的支出也是要由社員提撥收入的一部分當作管理費,另外阿珍還要支付職業公會的勞健保費,但整體而言收入及工作自主性,都比當公司員工好太多。
勞動合作社 培力弱勢,以助人工作改善家庭經濟
合作社能幫助社區裡的人經濟自立,創造工作機會,芥菜種會透過輔導合作社的成立,讓社會上的弱勢者提升工作職能,運用勞務所得,自助助人。2021年疫情下居家照顧服務也不會停止,因為有更多獨居在家的長者需要居服員協助煮飯、洗衣服、整理家務、陪同外出就醫等需求。這些需求都會由社區服務勞動合作社社員來滿足。
支持合作社建構,協助社區弱勢民眾成立合作模式就業與培力輔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