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他們叫我「媽媽」,自古以來,母親的工作就是聽取孩子的問題,並且設法幫他們解決。
孫理蓮
1948年,樂生療養院的病患自殺、無人理會的悲哀,讓孫理蓮開始在樂生療養院的救助工作。接觸漢生病患多年後,孫理蓮認為:「應該要有人說出漢生病人的故事。」本書除了述說她在樂生療養院的所見所聞之外,也希望讓社會大眾知道漢生病患的狀況與困境。
孫理蓮不是牧師,卻能帶領許多人信主;她不是醫師或護士,卻幫助無數肉體或心靈受傷的人得著醫治。期望在這日漸冷漠的社會,有更多的人能從《愛在樂生》的故事中感受到那純淨無私的愛,重新尋得愛主愛人的勇氣。
.jpg)
▲《愛在樂生》書籍封面。
【作者簡介】
孫理蓮 (Lillian Dickson,1901-1983)
孫理蓮宣教士被稱為台灣「原住民之母」、「盲胞之母」、「孤兒之母」、「痲瘋病人之母」、「台灣的德蕾莎」。
1901年1月29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1927年與孫雅各宣教士結婚後來到台灣。她在1952年創立「芥菜種會」,從當時台灣最需要的面向著手,幫助困苦疾病貧乏者,開啟了她深耕在台灣土地上的慈善工作。
從關懷漢生病人開始,接續服務原住民、偏遠山區產婦、肺病患者和烏腳病患等,設山地診所與巡迴醫療,首創原住民技職教育,幫助他們擁有一技之長,鼓勵他們完成學業。
在全國開設孤兒院和少年之家,給予完善的安置與照顧,幫助過的人接近百萬。一生都為貧苦失依的人們需要竭盡所能地付出,孫理蓮為台灣奉獻達51年,以82歲高齡,於1983年在工作中辭世,與先生孫雅各宣教士一同葬於陽明山上的台灣神學院。
【出版緣起】
另一種母愛的展現
1927年,孫理蓮與夫婿孫雅各牧師甫到台灣的第一個聖誕節,便是在台北的馬偕醫院度過。當時擔任馬偕醫院院長的戴仁壽醫生﹝註1﹞,在醫院內設立了全台灣第一個「癩病專門診療所」,孫理蓮在那裡第一次見到漢生病患,心中深感震撼。20多年後,政府的樂生療養院的情況轉趨惡劣,在聖望教會任義務傳道的蔡信生牧師上門提及病患自殺以及無人理會的悲哀,再次震動孫理蓮的心。於是,她毅然決然地接受蔡信生傳道的請託,開始在樂生療養院展開救助工作。
在實際接觸漢生病患多年後,孫理蓮認為:「應該要有人說出漢生病人的故事。」因此她寫下《Loving the lepers》一書,述說她在樂生療養院的所見所聞,希望讓更多的社會大眾知道漢生病患的狀況以及困境。
如今,由於藥物的進步以及治療方式的改進,漢生病在台灣已經幾乎絕跡。而這些早期受到感染的漢生病患,也在藥物的使用下獲得痊癒或是病情得以控制。然而,這些老患者並未就此離開樂生療養院,有些是搬遷至樂生療養院的新院區療養;有些對舊院區已有感情的病患則不願搬遷,至今仍住在原本院區的平房式院舍中。
因此,《Loving the lepers》一書中所描述的,絕對不僅僅是已經過往的歷史;書中所描寫的病患、所描繪的老建築物,至今仍真實地活在我們身邊。為此,
我們將《Loving the lepers》全書翻成中文,以《愛在樂生》為題讓台灣的讀者都能一窺在樂生療養院中發生的動人篇章;另外,我們深知人非萬能,孫理蓮能在樂生療養院留下如此美好的腳蹤,與她一起同工的醫療宣教士或贊助者們也同樣功不可沒,因此,我們在書中也新闢數篇短文,來紀念這些犧牲奉獻的人們。
孫理蓮不是牧師,卻讓許多人信主;她也不是醫師或護士,卻能幫助無數肉體或心靈受傷的人得著醫治。期望在這日漸冷漠的社會中,有更多的人能從《愛在樂生》的故事中感受到那純淨無私的愛,重新尋得愛主愛人的勇氣。
最後特別感謝數名翻譯志工加入芥菜種會編譯小組,一同盡心盡力地協助《愛在樂生》翻譯完成。同時,更萬分感謝宇宙光出版社與本會合作出版,讓更多社會大眾得以看見過去在樂生療養院的美好故事。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編譯小組
-----------------------------------------------------------------------------------------------------------------
﹝註1﹞ 戴仁壽醫師(George Gushue-Taylor,1883-1954)為加拿大籍的宣教士,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在淡水八里一帶設立「樂山園」,是日治時代惟二的漢生病療養院 (另一間便是日本總督府在新莊迴龍設立的樂生療養院) 。戴仁壽的「樂山園」強調「自立」與「自養」,並協助患者能再度回到人群;與官辦樂生療養院的隔離政策截然不同。
【推薦序】
上帝派來的天使
講到孫理蓮與樂生療養院,我是感觸很深的。我原本於馬偕醫院服務,然而當時漢生病患日漸增多,台灣也相當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我便在美援會獎學金的資助下至國外進修,學習成為一位專門的皮膚科醫師,以及漢生病相關知識與最新的治療方法。回台後,由於政府規定要先在公家機關服務兩年,因此我便到當時迫切需要幫助的樂生療養院服務。
我在樂生療養院擔任預防科主任,開辦門診,並透過新藥為患者治療。但我當時碰到兩個難以克服的困境:第一個困境,是樂生與一般的醫院相當不同,院內自成一格,你很難打入他們的世界。對漢生病友來說,我只不過是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年輕醫師,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乖乖聽話到門診看病拿藥。第二個困境,是當時樂生療養院幾乎什麼都缺,缺人力、缺藥品、缺經費、缺物資。因此,孫理蓮牧師娘與眾醫療宣教士的來到,對我與樂生療養院來說都是太重要的幫助,可以說因為有了這群上帝派來的天使,才使得漢生病患從絕望與痛苦中走出來,並使樂生療養院成為充滿愛與溫暖的場所。
雖然我在樂生療養院服務兩年後,便回到馬偕醫院及戴仁壽博士創辦的樂山園。但《愛在樂生》一書中所描寫的許多故事我都親身經歷過,例如像書中第七章提到的職業治療室啟用、第八章希望之家的落成,對我來說都彷如昨日。我還記得孫牧師娘由於工作繁忙,因此每周只有禮拜天能來到樂生,她除了參加聖望教會的禮拜,教患者們唱聖詩及讀聖經外;也會盡可能地探訪每一位漢生病患,這時我總會跟在她身後,順勢幫患者們做檢查及治療。
如今,《愛在樂生》終於翻譯成中文,並即將要付梓出版。我很開心也很榮幸能為本書寫序!孫牧師娘過去所做的救助工作實在太多,漢生病患僅僅是其中之一,我想這是因為她不單純是「愛在樂生」,更是「愛在福爾摩沙」。相信讀者看完本書後,必然會有極深的震撼與感動,也希望過去宣教士們對台灣無私的愛,能被你我繼續傳承下去。
財團法人台灣痲瘋救濟協會董事 趙榮發醫師
【詳細資料】
ISBN:978-957-727-498-4
規格:平裝 / 21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1. 孫理蓮 2. 樂生療養院 3.基督教傳記 4.痲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