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芥菜種會從4月~5月提供食物包協助海外協助救援共有 706戶 ,印度德里 和Ghaziabad 地區合計300戶 ,菲律賓的馬尼拉 有406戶 。
6月份持續 進行第二階段食物包救援, 印度德里 、Ordisha 省的原住民地區約400戶 ,印尼雅加達 與鄉村地區約180戶 。
全球糧食危機的影響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疫情爆發後,各國家實施封城政策,衝擊全球16億非正式經濟部門的工人,沒有收入等於沒有飯吃。世界糧食計畫署公佈全球目前共有1.35億的人處於挨餓,估計2020年底會增加到2.65億人 [i] 。據研究報告指出,人若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可能降低專注力,並提高焦慮感與憂鬱情緒,營養不良讓身體罹患慢性疾病,導致生長激素及內分泌失調,讓體重過輕或貧血 [ii] ,對成長中兒童的影響尤其嚴重。
食物救援大有學問
在疫情下,芥菜種會與印度、菲律賓、印尼和柬埔寨的合作夥伴密集開會討論,在封城下能提供人民的救援行動,首先是食物包的救援,因為人們一旦缺乏食物營養的攝取,會直接影響身體與心理狀態。而各國所需的食物包品項,透過當地NPO夥伴們提出的想法,定義除了主食偏好 與飲食文化差異 之外,也把其它因素如受助者年齡 、食物熱量 、營養價值 、經濟效益 和心理滿足 納入考量。
菲律賓的工作夥伴Fhabi 分享他們在評估食物包的想法:「為了滿足家庭的需求,我們把兒童和老人的需要加進來。透過奶粉來補充所需營養是他們所需要的,而成年人早上則需要一杯熱咖啡,有的時候,他們甚至沒有早餐吃,但一杯熱咖啡可以讓他們支撐一個早上。 」
表一:各國食物包比一比
從列表可看到印度、柬埔寨、印尼和菲律賓主食是米飯
印度德里 的工作夥伴 莎拉 表示: 「除了吃米飯外,我們也吃chapati,配著扁豆泥吃,容易有飽足感。 」
特別的是印尼有泡麵項目,據工作夥伴藍 帝表示:「在貧困家庭,有時候米飯不夠,他們會配搭泡麵一起吃,以攝取足夠的熱量。 」
鹽和醬油是各國常見的調味料,而柬埔寨的食物包特別提出了魚露,據當地夥伴晨德拉 先生說:「即便沒有其他食物, 魚露在家庭的每一餐都很重要,可以拌飯吃。 」
菲律賓的夥伴也提到,當地生活困苦的人們,經常吃飯只能拌鹽和醬油調味。
在食物包的品項中,我們也發現不同國家的特別項目,像是印度 有茶葉、菲律賓 有蔬菜和通心粉、印尼 要有雞蛋,向各國夥伴深入瞭解購買這些品項背後的原因,才知道原來在印度,喝茶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習慣,無論是家庭還是在辦公室,早上、下午他們都會喝茶。 在印尼 , 雞蛋容易取得,價格便宜又有蛋白質營養。 而 菲律賓的夥伴提到在封城期間難以取得新鮮蔬菜,即使有也很昂貴。所以許多社區住戶收到蔬菜時,滿臉歡欣。
(Photo by Sister Poshiya)
(Photo by ISACC)
(Photo by ISACC)
(Photo by ISACC)
幫一位父親守住諾言的幸福感
菲律賓的工作夥伴 Fahbi 描述有一天晚上發放物資時,一位原本從事司機工作的父親 收到裝著義大利麵的食物包,眼眶泛紅激動的說:「謝謝您們!」 原來他曾答應,在孩子生日時,可以吃到義大利麵,但因為疫情下失去工作,沒有錢可以買食物,還不知道要怎麼跟孩子說生日可能沒有義大利麵…...。 在收到食物包後,這位父親帶著眼淚說:「現在我可以實現對孩子的承諾了!」
芥菜種會與各國工作夥伴將持續幫助受難家庭,在封城期間有足夠的食物開伙,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每一口都是熟悉的味道,在這動盪的日子,米飯與麵餅不僅餵飽肚子,維繫受助家庭的心,傳遞人與人之間互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