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基督教論壇報 / 特會活動

Taiwan can help 藏感人故事!基督教芥菜種會特展 紀錄宣教士引進西方救助到現今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圖為「We Can Help:臺灣扶助事業x基督教芥菜種會特展」現場。(圖/芥菜種會提供)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救助,從宣教士而來!」19世紀來台的傳教士們,以不同的專長,行走不同地區,乃至部落傳教,其中孫理蓮師母因著上帝的呼召「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於二戰後創辦芥菜種會,結合醫療、照護與扶助自立等思想,為二戰後貧病交織的台灣山區注入一股來自西方的暖流。

到了現今21世紀,疫情下「Who Can Help?」2020年四月,covid 19 疫情緊張,各國自顧不暇之時,26,980位臺灣人卻在15小時內以集資方式,自信向世界宣告「TAIWAN CAN!」。

特展會場(圖/芥菜種會提供)

特展會場(圖/臺灣歷史博物館臉書)

回顧過去宣教士引進海外力量和資源

位於台南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將從七月27日至明年五月28日展出「We Can Help:臺灣扶助事業x基督教芥菜種會特展」,透過圖片和文物,介紹半個世紀前,來自各地海外扶助力量和資源,特別是1950年代,宣教師孫雅各、芥菜種會創辦者孫理蓮這對夫婦的引介、協力或代理下進到臺灣,許多團體更在此落地生根,成為我們熟悉的社會救助組織,近年來這些已本土化的組織也開始成為對外援助國際的力量。

27日的開幕典禮中,副總統賴清德透過錄影致詞,表達對於臺史博及芥菜種會合作努力的肯定,才能夠即時在covid-19疫情期間,推出提醒國人「Taiwan can help,Taiwan is  helping」助人精神的重要特展。

基督教芥菜種會李肇家執行長在會中表示,芥菜種會70周年了,70這個數字在聖經中是很特別的數字,代表結束,也代表一個新的開始。我們所在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又代表了歷史,歷史不會是個結束,歷史會帶領我們往前走下去的方向,從Taiwan Can Help, 展現出台灣人的心,台灣人的美,到We Can Help ,芥菜種會接下來也要把台灣人的心、台灣人的美帶進社區,讓社區更美更好,讓芥菜種會邁入下一個70年 。
 
埔里基督教醫院前任院長陳恆常也表示,芥菜種會一開始是為山地原住民設置免費醫院,它不屬於任何宣教團隊或教會的單位,是所有教會醫院中,唯一不是由教會所管理,而是一代一代的團隊進行經營。一個歷史人物重要在於影響多少人,是否他的志業有傳遞下去。孫理蓮宣教士以一個媽媽的角色出發,也把年輕時所累積的經驗用在關懷事工;孫師母留下的典範與精神,希望我們持續下去行出-We Can Help的精神。

台灣歌仔戲班劇團由謝麗英、謝麗真老師,開幕典禮中融合不同歌仔戲曲調的精彩表演,演唱〈成做眾人的母親〉,唱出當年離開美國來到台灣海外宣教的心情、面對困難倚靠上帝的心志,與開始關懷原住民和烏腳病患的過程。

芥菜種會董事長蔡仁松教授受訪時表示,這次的特展,有「繼往開來」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對基督信仰真理的實踐。臺灣歷史博物館看見台灣的歷史中,這些宣教士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來到台灣,看到許多需要幫助的孤兒寡婦,就去幫助他們。尤其孫理蓮牧師娘,先是跟著先生孫雅各牧師走遍各山地部落,開闢山區醫療救助之路。蔡教授他自己也曾經走尋訪過孫牧師娘他們過去走過的路,很多人聽到他們來自芥菜種會,都很激動,感謝過去芥菜種會他們的幫助。

特展會場(圖/芥菜種會提供)

開幕會場(圖/芥菜種會提供)

開幕典禮中全體合影。(圖/芥菜種會提供)

鼓勵一同,實踐基督教「愛人如己」精神

他說,孫理蓮也做到「左手做的不讓右手知道」,默默做很多善事,因此,有很長時間,很多人對芥菜種會也不熟悉。現今他們呼應這次展覽主題「Taiwan  Can Help」,過去宣教士幫助台灣,台灣從需要外援到現今已能自立,可以積極扶助許多人。近年來,芥菜種會也默默在印尼、緬甸、烏克蘭等地,做很多服務,過去默默在做,這次藉此特展讓人看見,乃是希望能鼓勵大眾夠一同參與,實踐基督教「愛人如己」的精神,激發行善的動力。

孫理蓮生前共扶助了台灣逾90萬的弱勢兒少、原住民、婦女、病患、視障族群與受刑人,使她被尊稱為「痲瘋病人之母」、「原住民之母」、「盲胞之母」與「孤兒之母」。對孫理蓮來說,「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不僅是她的座右銘,也是她一生最美的腳蹤,她為台灣那黑暗的年代,點燃了希望之光。

孩子隔著柵欄與罹患漢生病的父母見面。

在需要的地方深耕栽種發芽 結成葡萄芥菜樹

蔡董事長表示,孫理蓮的服事,對我們的啟示「上帝要我們去哪裡,我們就在那裏深耕、栽種、發芽,結成葡萄芥菜樹,成為那地的祝福。」這也是芥菜種會配合這次展出的主旨,目的並非宣揚他們做得多好,。現今他們開始反思台灣的服務模式,需要調整。早期很多人經濟貧乏,服事多以經濟資助和貧困患者的醫療為主,但是現在的幫助,不只是給錢,停留在滿足生存需求和救助,而是關注自立與信心的培養、就業與教育的社會關懷,幫助他們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尊嚴,甚至未來也能幫助他人。

臺灣歷史博物館這次展出分四個單元:「日行一善!?」、「福爾摩沙,我們來了!」、「來自臺灣的求救信」、「現在立刻馬上」,最後的「結語:芝麻綠豆大的事」,期待透過展覽述說芥菜種會等,來自各地的海外扶助力量或資源,如何用柔軟、堅韌而綿密的網絡撐起半個世紀前的臺灣。而今,臺灣能夠面向世界自信地宣告「TAIWAN CAN HELP」!過程中除了重新思考梳理受助與助人的實踐經驗,以及推動更有善意、自助助人的社會之外,並期待給予整個臺灣社會蓄積自信與面向未來的力量。當我們回顧那一段風風雨雨的日子,回顧每一個成就我們的善意,重新思考何謂協助他人,照見我們從需要外援、逐漸自立到有能量幫助他人的歷史歷程。

二戰後創辦的「芥菜種會」則是專為救助臺灣所設立的基督教救助組織,結合醫療、照護與扶助自立等思維,為二戰後貧病交織的臺灣山區,注入一股來自西方社會的暖流。臺灣大眾今日所熟知的來自海外的扶助團體與資源,正是1950年代透過基督教長老教會孫雅各宣教士、芥菜種會創辦者孫理蓮夫婦的引介及協助下,陸續進入臺灣,看見需要,對臺灣民眾伸出援手。在體制未及的邊緣之處,許多生命在懸崖邊上岌岌可危,芥菜種會與許多來自國外的援助力量成為及時伸出的那一雙手盡力的接住每一個人。

除了救助之外,臺灣的扶助事業也關注自立與自信的培養,建立能夠彼此互助的系統。藉由翻開芥菜種會成立70年來塵封的資料夾,讓我們瞭解,唯有人人都能在每一個當下,做一件件被體制與主流社會視為芝麻大的事,而這些小小的事,終將交織成柔軟而堅韌的網絡,得以接住每一個需要的人,讓他們得以自助助人。只有我們主動伸出的這一雙手,才能突破距離的限制與藩籬,給予需要幫助的人,也給予整個臺灣社會蓄積自信與面向未來的力量。

臺史博館長張隆志會中表示,臺史博升格後面對「大家的博物館」創館理念與內涵的不斷擴大,也正積極地走向國際,讓世界看見臺灣,也讓「大家」的意義從臺灣島內擴大到世界各個角落,期待這個從歷史宏觀的角度出發的特展,提供民眾多元的角度,檢視臺灣土地上的人群在不同時空環境中,如何面對各種考驗苦難的試煉,以及來自不同地區國際友人的協助之下,慢慢建立島內的扶助事業與社會福利制度。

初期運用物資

孫理蓮與運送援助物資

提供貧困孩童的牛奶供應站

山地部落醫療在禮拜堂。

臺灣歷史博物館(圖/臺灣歷史博物館臉書)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